8月28日,东莞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一苇老师做客37000cm威尼斯文学读书会分享她的《中国故事》,来自东莞市内的20多名书友和写作爱好者参加了座谈交流。本次分享会由东莞阅读联盟主办、37000cm威尼斯文学读书会承办、东莞图书馆和www.3700.COm威尼斯协办。一苇老师生动形象、活泼有趣的故事分享,接地气、有味道、有情怀,不时博得大家阵阵掌声。
十年只做一件事
她是东莞的一位语文老师,也是2009年 冰心儿童文学奖的得主。她挚爱大地,醉心童话,近年致力整理中国民间童话、古代中国童话与远古神话,梦想为中国孩子建一个“中国故事库”。
一苇说,最初写童话源于一些无法实现的梦想,那时候童话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。后来我像工匠学徒一样学习写童话的技艺,不断练习,期待能跟上大师的脚步。一路写下来,我希望童话能成为终身的事业。
2010年,她的先生意外离世,一苇如身陷“地狱”。然而先生生前说过的一句话,此时却深深地敲击着她的灵魂。
“你不是写童话吗?我们小人物,浑浑噩噩一辈子,也做不成什么事。不如学学格林兄弟那样子,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国民间故事,怎么样?”
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写地道的中国故事,也为了完成丈夫生前的遗愿——写出属于中国的“格林童话”,于是,她化悲痛为力量,立马开始着手整理中国故事,希望完成自己和先生共同的梦想。
“我的底气来源于幼年外公给我讲的几百个民间故事。”分享中,面对听众的疑惑,一苇诚恳地说。
那时我七岁,祖父告诉我,最初的最初,世界是一个大鸡蛋,盘古大神沉睡在蛋中央,睡了十万八千年,总不能舒张,于是他拔下一颗牙齿,牙齿变成斧头,他一挥斧头,就劈开了天地。初时天地不稳定,盘古两脚踏住大地,双手撑起苍穹,以自己的身躯支撑天地。他向上顶一顶,天就增高一丈,他往下蹬一蹬,地就加厚一丈,这样过了十万八千年,天变得极高极高,地变得极厚极厚。开辟了天地, 盘古倒地死去,声音化作雷霆,气息化作风云,眼睛化作日月,四肢化作四极,皮肉化作沃土,血脉化作江河,毛发化作草木, 魂魄与雾尘混合,化作千千万万黎民百姓、鸟兽鱼虫……
青竹林内青笋生,我问它们是否是盘古大神所化,祖父说:“是。”青竹林有青竹虫、大旱螺与金树蛙,我问它们是否是盘古大神所化,祖父说:“是。”村庄里鱼游蟹走,鸟啼雀鸣,蜂飞蝶舞,我问它们是否是盘古大神所化,祖父说:“是。”然后我问, 我们一家人,包括祖父,包括我自己,是否是盘古大神所化,祖父说:“是。”
原来,所有的一切,你和我和他,小至苔藓蚂蚁,大至宇宙星辰,无一不是盘古大神所化。我无限欢喜,获得了最初的世界观:我们各有不同,然而我们息息相关。由此我知道,人生天地间并不孤独,万水千山总是情,万事万物有心有意,我与万物原本一体。
古希腊神话有严密的体系,而中华远古神话精短零散,犹如漫天繁星。虽然不成体系,但这无损它们的伟大。与远古的甲骨文一样,中华神话是特质的,它们既是东方艺术的源头,又是中华文明的种子,凝聚着永恒的生命力。我相信,只要讲述它们,它们就会再次萌芽,具足地生长,永远向未来的孩子传递远古先祖的智慧和力量。
一苇认为,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迷人,人物形象独特传神,主题鲜明富有哲理,不只有趣而且有益。中国故事中的这些杰出艺术品,理应被甄选出来,送给每一代新生的孩子。
十年耕耘,十年坚持。一苇从10000多个中国民间故事中不停地采撷、整理,优中选优,用她自己的语言把那些优美感人的故事再次讲述出来。一苇的事迹,近几年曾被央视、著名品牌书店——诚品专题报道,也被邀请在央视少儿科普节目《芝麻开门》中讲述中国故事。
写出中国版“格林童话”
2017年,一苇曾经出版一本《中国故事》,这套书因为过于抢手,现已成为绝版,价格溢价好几倍。很多媒体毫不吝啬对她的赞扬:“她不是卡尔维诺,但她为中国童话故事,做了卡尔维诺式的工作,卡尔维诺让意大利童话焕发了新生,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,而一苇则激发了中国童话故事的活力。”
▲媒体记者现场采访
时隔四年,一苇把过去10年搜集的民间故事,再次整理和重述,精选近三百篇最具中国文化内核的故事,根据这些故事的题材和主题,一苇把它们分成了《人间》《万物》和《道路》三册。2021年,三卷本《中国故事》如期上市,遍布全国的读者反响热烈,赞誉不绝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此书是中国故事的“成年仪式”,既拯救了古老的民间故事,又滋养了新生一代的中国孩子。当然不仅孩子喜欢,连大人也看得忘了睡觉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此书具有极大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。
想象力是一苇在分享和交流中经常提到的词。她认为中国故事里收集的每个故事,本身就赋予了极大的想象力,是一代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。三本书,从中国人的生活日常、神话传说、追寻幸福的道路,三个维度,构造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,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中华文化与美德。据说在新书发布会上,很多妈妈看到这套书时,都不由感叹:作者太有心,这书太难得。
▲读者提问交流
《新京报》评论说,《中国故事》中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,在大地上生长出来,流转在庄子笔下、旧时话本和古人今人的口中,它们依然活在人们的潜意识里,也必然有人仍讲得津津有味,却很容易失落在文字中。探索、寻回让它重生的方式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重要且必要。
《中国青年报》评论:一苇的中国故事,既保持了童话故事的原初面貌,又以今天的儿童观和价值观重新阐释。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发掘历史悠久的中国童心。“她不是卡尔维诺,但她为中国童话故事,做了卡尔维诺式的工作,卡尔维诺让意大利童话焕发了新生,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,而一苇则激发了中国童话故事的活力。”一苇以一己之力,在当下时代的节点上,对传统作出了重述与回望。
▲读者提问交流
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专家韦苇表示:使阅读成为有趣的事情,对成人尚且重要,对孩子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。有趣就有了可读性,有趣就有了阅读魅力,有趣就有了传播动能。儿童文学就是要有趣,一苇很懂这个道理。做到有趣,就是把握住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真谛。
香港《大公报》评论:孩子喜欢的就是好故事!这些故事在一苇笔下全然抛却了教化民风的负担,反而成全了其纯净的趣味和深邃的灵魂。
坚持:向善向上,启迪心灵
三人行必有我师,择善而从。一苇说,作为一个母亲,我也一直坚信孩子的童年里,不能只有海绵宝宝、奥特曼和蜘蛛侠,还应该有田螺姑娘、神笔马良、白蛇传奇......这些一代代中国人口耳相传的文化宝藏,不仅可以让孩子积淀文史素养、了解传统文化,更能滋养出快乐有趣的童年。
一苇选择讲述这些故事的标准就是:向善向上,真诚感人,能给读者带来感悟和力量,能滋养小朋友的心灵。
一位在大学教儿童文学的教授看了《中国故事》后,这样评价一苇:“她不仅怀着为孩子讲故事的明确意识,把中国故事述写得十分生动、鲜活,而且以宗教般的信仰与热忱,在文字中传递着生命的力量与温度,带给人感动和感悟。”
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。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一苇在分享时说,我希望我的童话森林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一个驿站,一个涵养心灵的绿色家园。
她表示,写童话跟其他所有事业一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就像种树一棵一棵种下去,最终会种得更好,直至完全符合树之道。而走到尽头亦有所得,你将在身后留下一条绿色的路,一片森林。她坚信,只有站在儿童的视觉,亲身体验、讲述的故事,才是有灵魂有魅力的好故事。分享会上,她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,鼓励儿童要多看书,多读对自己有启蒙作用的书籍。
当然,前进的路上难免有磕磕绊绊,生活中难免有不尽如意之事,不近人情之人,为此她经常以德兰修女的话鼓励自己:“你今天所做的善事,往往明天就会被忘记,不管怎样,你还是要做善事;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予世界,也许这些东西都还不够,不管怎样,还是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予这个世界吧!”
▲参观www.3700.COm威尼斯
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10年来,一苇已出版《绿色素描》《重返百木国》《晚安,神话》《中国故事》等大量儿童文学作品,她曾获“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”、东莞市“荷花文学奖”、广东省“有为儿童文学奖”等奖项。特别是《中国故事》的出版,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。
“我将继续写下去。”一苇老师充满深情,语气坚定而执着。我们祝愿她写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——享誉世界的中国版“格林童话”。